唐不苦啊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2章 您的学位是花钱买来的吗,姜家赘婿,唐不苦啊,努努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“台长!收视率又又又涨1.1%!!!”
“你就直接告诉我,现在一共多少了!”
“4.5%!”
节目组后台,所有人都惊呆了!
现在的收视率,比一开始翻了一倍!
很多环节还没开始呢!
台长忽然觉得,后面即将要播放的节目,全都索然无味了,还不如这个互动环节,吸引人!
“通知小董他们,这个环节,延长发挥。”
“并马上进入倒计时两分钟的广告时间。”
平时,两分钟,不长。
此时的两分钟,是很多观众觉得太漫长了。
李厂长等广告播放完了,才把短信发送出去。
董若云又来抢镜头了:
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夏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无多路,神女殷勤为探看。”
念完一遍,她心里又念了一遍,眼睛从未离开过大屏幕!
然后镜头给了她一个特写——脖子和脸,冒汗珠了。
她为什么要答应给这首诗取名?
第一首词,出自宋代的秦观,唐远未做任何的改动,的确是描写七夕的。
第二首诗,出自唐代,有“小李杜”之称的李商隐。却不是描写七夕的。
只是他为了贴切这个节日,改了两个地方,原诗为:
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
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
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”
“春蚕”改为“夏蚕”。南方夏季也养蚕。
还把最后一句诗的“青鸟”,改成了“神女”,在古代,喜鹊还有一个名字叫“神女”。
唐远认为,这诗能勉强算作七夕的作品,也希望李商隐这位祖祖祖祖祖爷,不要从另外一个世界,爬过来揪他耳朵!
都怪姓董的!
很多观众却哭了!
尤其是——
“夏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!”
得多绝望呀?
七夕节,有幸福的人,也有不幸福的人啊!
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夫妻,还少吗?
像谭姐她们,一年到头,只能回一次家。
还有更惨的,比如靖安,他要回家一趟,需在火车上站将近五十个小时,还要从省城搭车回他们县城,从县城做车到镇上,再从镇上搭摩的……返程亦是如此。
这些对于靖安都不是事儿,他最怕七大姑八大姨逮着他问,有没有女朋友……和你一年的某某某,孩子都上幼儿园了……
姜宁眼眶红红的,如果说前一首词有多美好,这一首诗就有多凄凉。
男主持,没有马上去打扰董若云,而是去问都教授三人,让三人评析诗句。
现场的观众,可以听到了一阵低声抽泣。有人在用纸巾擦鼻子。
电视机前的唐远:我怎么没有这种感觉?只想让那自以为是的女人出丑!
都教授先发言:“我分析第三句吧。第三句深深把我触动了!早晨梳妆,发现了镜子里的白发,容颜不再。慢慢长夜一个人念诗,冷月侵人!如果说第一首词是写给热恋中的爱侣的,这首诗,我认为是写给我们老年人的!”
其中一位女教授:“我有不同的看法。大家请看这句‘夏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’也可以比作,在平凡工作上,一辈子默默付出的人,比如教师等!”
另外一个比较年轻的男教授:“诗也可以描写友情……”
三位教授都说完,镜头再次切向董若云,又是一次特写!
董若云保持镇定:“我给这首诗,取的名字,叫《别离》!”
别离?
好像有点意思。
然而屏幕上方出现了几个大字:毫不搭边!
女教授点评:“这首诗,描写的不是离别!相见时难别亦难,是一种比喻。就像牛郎和织女,想见一面不容易,分开始更舍不得。却不是描写别离的场景。”
董若云内心吐槽,你会你来啊?可她不敢发作,脸上一直挂着职业般的微笑。
全国观众,都在看着她呢!
姓朴的,你不是说帮你一个小忙吗?
以为三两下就搞定了,因为她“加戏”,才把自己陷入这种超尴尬的局面!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