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华冬实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四百四十三章 生退意尽在不言中,携美女闯三国,春华冬实,努努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此时袁绍也心凉了大半截,他得到李毅的支持,却失去袁术与曹操的拥戴。而派往幽州的使者返回,带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,刘虞口称终于汉室,他宁死不当这遭人唾弃的傀儡。
袁绍空守死地将近一年,最终功败垂成,只能灰溜溜的退出洛阳。盟主的离去,宣告讨董联盟彻底流产,陶谦、孔融、袁遗等各路诸侯各回各家。不过也有客死他乡的,孔伷病逝于回兵的途中。刘岱与桥瑁一向交恶,他便趁其不备,杀死了桥瑁。王匡无法承受明争暗斗之重压,在内外交困中含恨辞世。
马超在外游荡将近一年,他已经思乡心切,但与董卓交恶,回家的途径被切断,只能在外漂泊。如今联盟彻底解散,洛阳人去楼空,马超只好暂住新安。
李毅军没了后方的补给,不过未雨绸缪,在京畿之地大搞军屯。除了赵云驻防新安,余下的将士均是半训练半生产。由于洛阳周边,都是无主的土地,李毅军屯面积竟然达到百万余亩。
金秋十月,李毅所在地域虽然旱涝不一,但由于田地数量巨大,还是获得了大丰收。收获二百余万斛粮米,如今的李毅军可谓钱粮聚丰,如果不惜将士性命,再征召部分新兵,便是一路推进,也能将董卓军一举歼灭。
建州又有捷报传来,年内风调雨顺,文武官员精诚团结,农工商各个行业都蒸蒸日上、兴旺发达。由于袁绍、公孙瓒、刘虞、韩馥之间矛盾重重,幽冀大地阴云密布,大战一触即发,两州百姓恐惧之心暴涨,均避祸于世外桃源建州。
建州推行早婚早育之政策,随着卫生知识的推广普及,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,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攀升,建州人口已经突破五百万大关……这些喜事都习以为常了,有三件大事不可不言。
首先一件是建州货船漂洋过海,抵达印度半岛,将棉花带回建州。而且试种成功,棉花落户于松嫩平原,李毅盼望已久的大事,终于达成所愿。传递喜讯的同时,还带来棉制内衣数件。虽然棉内衣看着很不起眼,尤其与丝织品相比,根本不值一提,但是棉织品吸汗性强,穿着柔软舒适,是丝麻制品所无法比拟的。
李毅、张英和于冰的棉质内衣早已破败不堪,但是他们也舍不得扔掉,缝缝补补仍然在用。三人出征前留下话,如果棉花引进成功,一定要做上几件棉质内衣,送到司隶前线。没想到梦想成真,甄豫、刘平等人还真的按约定,把衣服送了来。三人终于可以扔掉,那满是补丁的旧内衣了。由于还有多出来几件,赵云、华雄、李蒙等人,还有做客的马超,也可以先穿为快。赵云等平生第一次穿上舒适的内衣,均是赞不绝口。
而航海经验的不断积累,为以后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奠定了基础。初期由于造船技术、航海经验的不足,虽有张英凭借记忆绘出的地图,但难免存在偏差,令将士仅凭一张海图,便勇闯瀚海的大海,也真是勉为其难了。即使每次出海与返航,都故意避开台风频发的夏季,但海难还是时有发生。每次海难都要赔付死难者大量的抚恤金,又加上货物的损失,使得初期的航海业不但没有收益,反而成为建州财政的负担。
但没有初期的探索,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,李毅的船队就永远也驶不出家门。虽然付出了众多的宝贵生命,但为了更多人的利益,这些人的牺牲,还是死得其所的。终有一日,李毅的船队会渡过小规模的探索期,逐渐发展成为大船队,以至于将来能在太平洋、印度洋上畅意遨游。
随着航海线向印度洋方向逐渐延伸,想不在夏天出海,只有在沿途兴建海港,太史慈便领命,在南中国海之畔的金水湾,修建了第一座港口。这才确保船队未遭大的磨难,便到达印度半岛,并在那里驻留寻找,把棉花带回了建州。
如果棉花能够大面积种植,便可以成批次的出产棉衣、棉裤,以及棉被和棉褥子,百姓们就不必再猫冬了。北方漫长的冬季,有近百天的寒冷天气,这些时间若是利用起来,或经商或从事手工业,一个冬季下来,所创造的价值将相当可观。
第二件喜讯是松辽运河终于全线贯通了。由于李毅传回截获董卓大批宝物的消息,使得百姓修建松辽运河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他们得知白条很快便会兑现,真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,轰轰烈烈大奋战。而最初修建运河,难免会走弯路,致使工时用量大,却见不到成效。随着经验的积累,越是后期便越省工省力,劳动效率也逐渐迫近最佳。
如今松辽运河的通航,粮食日益尖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,使松辽平原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向外运输,建平粮食已经供过于求,粮仓也已经屯满,接下来便可以运向幽、冀。
因如今天下烽烟四起,中原大地民不聊生,本就居高不下粮价,又是一涨再涨,百姓无粮少钱,眼见都没有活路,如果能将历年来囤积下来的粮食运出来,能给中原百姓一条活路,同时也增加建州方面官民收入,特别是官府入不敷出的窘境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扭转。
松辽运河贯通,参与建设的百姓无比欢欣鼓舞,人们高兴地落下了眼泪,他们的劳动成果终于可以变现了。而鲜卑、乌桓的肉、奶制品,也可以逆向运入大平原。还有各地的蔬菜水果,可以互通有无,进行更广泛的贸易往来。即便是百姓出行,搭乘客船比原来的步行,不知要快多少倍。这可是松嫩平原几百万劳动者多年的期盼,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
第三个喜讯是敕勒人的归附。采取怀柔策略,是针对挹娄而制定,没想到是沃沮最先投奔,接下来是敕勒人。这真是人心所向,众望所归。李毅仁德布于四海。对北海地区几乎无力控制,只能采取顺其自然的政策,令敕勒人自由选择。(未完待续。)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